大同机车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8年。1985年被确定为铁道部重点技工学校,1991年经山西省重点技工学校评估组全面评估,以全省最好成绩评定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。1994年,学校全面通过了国家劳动部的评估验收,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,是山西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行列的机械类技工学校,同年学校设立山西机械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。2004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确定为高级技工学校,并被中国北车集团确定为电力机车培训基地,2005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(机电项目),2006年被批准为技师学院,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。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,北面距离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“云岗石窟”仅20公里,南面紧邻京大、大运高速公路,环境优美,景色宜人,是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的理想场所。建校50年来,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,在校领导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艰苦创业,改革开放,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,教学质量不断提高,办学规模不断扩大,累计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三万余人。学校占地面积117亩,建筑总面积54420平方米,现有在校中等职业学生5500余人,各类函授学员1000人。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、规模适宜、业务素质较高。特别是,学校多年来建有一支稳定的集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等级考评鉴定的、既懂理论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复合型、一体化教师队伍,能充分满足和胜任所设专业的办学需求。学校设有车工、数控技术、钳工、焊工、锻工、机电一体化、计算机及应用、电工、电子技术等专业(工种),并开设了一些相应专业的高级工班和技师班。学校教学设施先进、装备齐全,拥有满足教学、生产、生活需要的专业生产实习厂房、多媒体网络教室、计算机教室、理化、金材、电工、液压实验室、机械基础演示室、图书馆阅览室、学生公寓、餐厅、文体活动中心及标准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、篮球、排球、毽球、网球场等设施。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企业、面向社会与生产一线零距离办学的方向,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、职业能力突出、发展潜力大、创新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技能人才。在办学过程中,产教研结合,多元办学,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,做到以产助教,以教促产。技能训练课题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,并以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(原大同机车厂)、大同齿轮集团等企业为生产实习基地,积极参与同车公司的技术改造、攻关项目,花大力气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。近几年来,学校先后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产品有韶山型电力机车制动器、油压减振器、转换风缸、转向架导流装置、高强度连接螺栓、耐磨销/套、电动放风阀、撒砂阀、截止阀、机车救援装置、机车柜门锁、轮轨喷油润滑装置等。由于校企结合得紧密,我校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强,综合素质高,深受用人单位青睐,社会信誉好,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%以上。同时学校积极盘活教育资源,开展联合办学。与太原理工大学、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联办了本、专科的学历教育,与北方交通大学联合开办MBA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班,承办中央党校函授本、专科学历教育,在大同周边、朔州、太原等地区开办了分校区,建立了中国韩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基地,加入了山西省制造装备教育集团,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,走集团化办学之路。依托于学校的大同机械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,借助各种培训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,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2007年9月由我校承办的“大同机车杯”山西省第四届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圆满成功,受到省、市领导的好评,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优异成绩:获车工个人第一名、第四名,工具钳工个人第四名;学校获优秀教学组织奖,车工团体第二名,钳工团体第二名;教师许志伟、乔安家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;教师冯云、扈成林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。同年12月“同煤怀”大同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我校和同煤高级技校共同举行,我校选手夺得五项金牌。2008年5月我校选手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比武大赛,获得数控个人一等奖、三等奖,电工三等奖的好成绩,7月举行了五十年校庆和2009年10月在我校举行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数控车工决赛,对外界进一步宣传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学校。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佳诚信技工学校,连年被评为山西省技工教育先进单位、大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工作先进单位、职业培训先进集体、山西省卫生先进单位等,校长张伟2006年被评为山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,2007年被评全国百名优秀校长,2007年和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优秀校长。目前,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、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层次、多功能办学模式已经形成,在学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、技师学院、中国北车集团电力机车培训基地、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建立了中国韩资企业人力资源大同地区培训基地后,大同机车高级技工学校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,面向二十一世纪,在培养中、高级技能人才丰富经验的基础上,更好地立足于大同市、山西省,服务全国,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,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。